血糖高时人体可以出现多个症状,具体表现在腿脚部位的症状也很多,不止四个,比较常见的有腿脚麻木、皮肤发痒、皮肤干燥、局部溃疡或伤口难愈合等。患者需要去医院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后通过饮食调理、运动疗法、皮肤护理、药物治疗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改善不适症状。
一.症状
1.腿脚麻木血糖升高不仅会导致腿部和脚部的神经受到损害,还会影响血液循环,使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当腿脚血液供应不足时,就会产生麻木感。这种麻木感可能从脚部开始,逐渐向上发展至小腿或大腿。
2.皮肤发痒血糖升高时,血液循环中的糖类物质含量增多,这些物质可对腿脚及其他部位的皮肤黏膜和神经造成刺激,引发皮肤瘙痒。与其他皮肤疾病不同,这种瘙痒通常不伴有皮肤红疹等特殊改变,只是单纯的皮肤发痒。
3.皮肤干燥长期处于血糖升高的状态,可能会导致腿脚及其他地方的皮肤脱水,使皮肤变得干燥、脱屑,这是因为血糖在波动过程中会损伤皮肤组织,降低皮肤的新陈代谢能力,同时在局部循环出现障碍时,营养物质无法及时提供,导致皮肤组织营养缺乏,进而出现干燥现象。
4.局部溃疡或伤口难愈合血糖高的患者皮肤容易受到损伤,且由于血液循环减慢和蛋白质分解增加,伤口愈合速度较慢。在腿脚部位,这种情况可能表现为难以愈合的溃疡或伤口,这些伤口长时间没有好转,甚至可能伴随着疼痛。
除了上述四个症状外,血糖高还可能引起腿脚部位的刺痛感、温度感知异常、间歇性跛行等其他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都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血糖升高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确诊。
二.治疗
1.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食多餐,以减轻胰岛负担。每餐主食只吃“一拳头”的量,并注重粗细搭配,如糙米、燕麦等粗粮与白米、白面等细粮混合食用。先吃菜,后吃饭,这样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主食摄入量,有助于控制血糖。多吃粗纤维食物,如芹菜、苹果、西兰花、玉米等,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降低血糖。每天饮水2000ml左右,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有助于代谢废物和调节体温。
2.运动疗法每周进行2-3次慢跑、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无氧运动,如举哑铃、弹力带运动等,能增加肌肉含量,促进肌肉组织摄取更多葡萄糖。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导致损伤。运动前后要做好热身和放松活动,以减少受伤风险。
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用性质温和的香皂或清洁剂清洁皮肤,沐浴后涂上润肤霜或乳液,以锁住皮肤水分。密切观察容易出问题的部位,如手、关节、肘和脚等,检查是否有愈伤组织、水泡、割伤、擦伤等。外出前15分钟用防晒霜预防晒伤,建议选择SPF15以上的防晒霜。如果皮肤感觉丧失,不宜进行热水沐浴或淋浴,以免烫伤皮肤。
4.药物治疗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是主要治疗药物,需终生使用。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遵医嘱口服降糖药物,包括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等磺脲类药物,能够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二甲双胍、吡格列酮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等双胍类药物,能够降低肝脏糖原输出,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伏格列波糖、阿卡波糖片、米格列醇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肠道α-葡萄糖苷酶,减缓碳水化合物吸收。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5.中医治疗针对血糖高,中医治疗注重情志调畅,患者应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通过与人沟通、运动、绘画、阅读等方式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有利于病情的控制与康复。另外,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舌苔、脉象、症状等进行辨证分型,然后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气阴两虚型患者,可遵医嘱选择西洋参颗粒、五味子颗粒、玉泉丸等药物进行治疗,有助于补气养阴,改善糖尿病症状。对于肝胃郁热型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丸、香砂六君子丸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疏肝解郁的功效。对于痰浊中阻型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二陈丸、参苓白术散、橘红丸等药物进行治疗,有助于清热解毒、祛浊化痰。此外,针灸可以调理脏腑气血、扶正祛邪、激发自身的抵抗力,从而改善血糖水平。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然谷穴、鱼际穴等。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多数能够将血糖控制在稳定水平,不用过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