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形成的原因包括生理性低血压、病理性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继发性低血压)、药物性低血压及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
1.生理性低血压
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2.病理性低血压
原发性低血压
指无明显原因的低血压状态,如生理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和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继发性低血压
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压降低。这种低血压可在短期内迅速发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血压急剧降低。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为缓慢发生,可逐渐加重,如继发于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的低血压。
3.药物性低血压
服用某些药物后可能会引起低血压,如抗高血压药、镇静药、吩噻嗪类等。
4.其他
体位性低血压
即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时,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可伴有明显头晕、视物模糊、乏力、恶心、认知功能障碍、共济失调、昏厥等症状。
餐后低血压
进餐后大量血液流至胃肠道,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心输出量减少,可导致血压降低。
总之,低血压的原因较为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诊断。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