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疾病主要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等。
1、甲型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15-45天。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2、乙型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成人感染后多数可自愈,但部分可发展为慢性肝炎。急性乙型肝炎的症状与甲型肝炎相似,但病情可能更严重。
3、丙型肝炎
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注射毒品、共用注射器等。丙型肝炎容易慢性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4、戊型肝炎
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与甲型肝炎类似。但戊型肝炎多见于孕妇和老年人,病情相对较重。
引起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原则是休息、饮食、保肝治疗、抗病毒治疗等方法治疗。
1、休息
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减轻肝脏负担。
2、饮食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和维生素。避免饮酒和进食油腻食物。
3、保肝治疗
使用保肝药物,如护肝片、葡醛内酯等,以帮助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4、抗病毒治疗
对于乙型、丙型肝炎患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抗病毒口服液、阿昔洛韦片、利巴韦林片等,以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脏损伤。
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腹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