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低于36℃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测量误差、药物副作用、甲状腺功能异常、感染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生理性因素
体温长期低于36℃可能与遗传、年龄、出汗较多、能量不足等因素有关。例如,年长的人身体基础代谢会减慢,可能导致体温略低;在寒冷环境中或穿着衣物过少,身体为了保持热量平衡,也可能降低体温。此外,如果大量出汗或处于饥饿状态,身体内的热量被带走或能量供应不足,也可能引起体温下降。
2.测量误差
体温计发生故障、使用方式不当,或者测量时局部有汗液等,都可能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出现体温低于36℃的情况。
3.药物副作用
长时间服用某些药物,如部分镇静剂、麻醉剂或抗抑郁药物,可能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下降。
4.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激素对维持体温有重要作用,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基础代谢率降低,体温也会相应下降,患者可能伴随嗜睡、怕冷、身体肿胀、便秘等症状。
5.感染性疾病
部分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严重感染等,可能导致体温降低。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身体可能出现全身循环功能障碍,导致产热和散热功能失调,出现体温过低,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