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慢性胃炎分为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血瘀气滞型,治疗分别采用健脾益气、温中健脾、养阴益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治法,代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一贯煎、柴胡疏肝散、失笑散等。
1.脾胃虚弱型:
症状: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腹胀,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用药: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2.脾胃虚寒型: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疗: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用药:理中汤、黄芪建中汤等。
3.胃阴不足型: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用药:一贯煎、玉女煎等。
4.肝胃不和型: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疗: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用药:柴胡疏肝散、气滞胃痛颗粒等。
5.血瘀气滞型: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疗: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用药:失笑散、丹参饮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