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好动、坐不住可能和性格活泼、生理因素、环境影响、缺钙、多动症等有关,需要通过专注力训练、环境调整、药物治疗等进行改善。
1.性格活泼
如果宝宝好奇心旺盛,性格活泼,则周围环境的变化都容易引发他们的探索欲,从而表现得更加好动。
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多带宝宝进行户外活动,比如玩滑滑梯、荡秋千等,这样能够消耗他们多余的精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体质。
2.生理因素
宝宝年龄较小时,自身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出现好动、坐不住的表现。
可以找寻能够吸引宝宝注意力的活动,比如创意手工、绘画等,从而培养宝宝的耐心和专注力,也更容易让他们安静下来。
3.环境影响
过于嘈杂或充满刺激的环境可能会让宝宝难以静下心来,这种情况下可能不容易安静坐着。
建议创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干扰因素,比如减少看电视的时间,从而避免过度刺激,帮助稳定宝宝的情绪,还能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4.缺钙
宝宝营养摄入不充足,存在缺钙问题时,容易导致神经兴奋性增加,进而促使宝宝的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也静不下来,经常出现好动的情况。
平时应该注意多给宝宝吃高钙食物,如奶制品、蛋类等,必要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葡萄糖酸钙、碳酸钙、乳酸钙等药物,能够维持神经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且还能促进骨骼发育。
5.多动症
多动症属于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患有多动症时,宝宝不仅会出现好动情况,随着成长,还容易有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学习困难等问题。
确定存在多动症后,可能需要遵医嘱使用哌甲酯、托莫西汀等药物,能够帮助减少活动过多症状,提升宝宝的注意力。同时还需要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进行认知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等,帮助逐渐减少宝宝不良的思维,同时学习社交互动能力。
此外,家长一定要注意避免责罚,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宝宝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宝宝的好动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建议咨询专业的儿科医生,以获取治疗建议。
日常生活中,设定固定的睡觉和起床时间,教育宝宝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能够帮助宝宝减少好动行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