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流鼻血的原因较多,比如空气干燥、鼻腔受伤、过敏性鼻炎、维生素K缺乏、鼻中隔偏曲、鼻部肿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空气干燥
当环境空气干燥时,鼻腔内的血管容易变得脆弱,此时孩子较容易出现流鼻血现象。
这种情况下,应该保证环境温湿度适宜,可以使用空气加湿器,将环境湿度维持在40%-60%之间。
2.鼻腔受伤
孩子活泼好动,在玩耍时或者是挖鼻孔时用力过猛,都可能会刺激到鼻腔,进而导致鼻腔内的血管破裂出血。
建议及时进行止血处理,用手指捏住鼻翼,能够形成压迫止血,防止长时间出血。
3.过敏性鼻炎
患有过敏性鼻炎时,如果接触到过敏源,可能会导致鼻腔黏膜形成炎症反应,导致局部出现损害,进而引起流鼻血。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源,以减少病情的发生。同时,需要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西替利嗪等药物,缓解局部的炎症反应。
4.维生素K缺乏
孩子营养不良,体内缺乏维生素K时,会影响到凝血功能,进而更容易产生鼻出血现象。
平时可以适当吃动物内脏、菠菜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必要时可以遵医嘱使用维生素K进行补充,以恢复正常的凝血功能。
5.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是分隔两个鼻孔的结构,如果存在偏曲,可能会使一侧鼻腔更容易受伤或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发出血。
如果孩子经常有鼻出血问题,可能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将鼻中隔的偏移或弯曲进行矫正。
6.鼻部肿瘤
患有鼻部肿瘤时,因为肿瘤不断生长,对周围黏膜组织形成压迫,容易导致局部损伤,引起流鼻血。
确诊肿瘤后,建议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将病灶进行切除,防止肿瘤继续生长。如果肿瘤属于恶性,术后通常还需要结合放射治疗以及遵医嘱使用氟尿嘧啶、吉西他滨、紫杉醇等化疗药物,以杀死残余的癌细胞,提高治疗效果。
7.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孩子因为自身凝血功能障碍,也容易增加出血的风险,导致流鼻血。
通常需要遵医嘱使用免疫球蛋白、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药物,帮助抑制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提升血小板数量,改善凝血功能。
针对孩子流鼻血问题时,家长首先应保持冷静,让孩子头部稍微前倾,用手指轻轻捏住鼻翼,保持几分钟,尽快止血。如果出血频繁或难以控制,应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检查、CT检查等明确病因后给予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