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防御屏障减弱、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等。
1、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
下食管括约肌静息状态时压力比胃内压高,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但当其结构受损或功能异常时,如食管裂孔疝,可导致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从而容易发生反流。
2、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正常情况下,食管会通过自身蠕动将反流物清除。但当食管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失时,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会增加对食管黏膜的损伤。
3、食管黏膜防御屏障减弱
食管黏膜本身具有一定的抵御胃酸等反流物损伤的能力,但当黏膜防御机制减弱时,如长期饮酒、吸烟等导致食管黏膜受损,就更容易受到反流物的侵害。
4、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
胃排空延迟会使胃内压增高,增加反流的发生风险;而胃酸、胃蛋白酶等分泌过多,也会加重对食管的损伤。
此外,某些药物、激素、精神心理因素等也可能影响食管和胃的功能,进而诱发反流性食管炎。
对于反流性食管炎,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如少食多餐、避免睡前进食、抬高床头等;药物治疗,如使用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等;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同时,患者应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