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耳郭外有黄黄的,一般考虑与耵聍、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炎、接触性皮炎、中分泌性中耳炎等因素有关,根据相关原因可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耵聍
耵聍是耳道内的正常分泌物,主要由耳道皮肤上的耵聍腺分泌。如果家长没注意婴幼儿的个人卫生护理,长时间不进行耳道清理,就容易导致耳朵耵聍堆积,进而出现黄油油的分泌物。
如果耵聍堆积不多,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因为耵聍会随着人体的活动慢慢被自动排出耳外。如果耵聍较多或形成栓塞,影响听力或造成不适,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可以使用专用的棉棒掏出,但不建议棉棒进入耳道过深,以免伤害耳膜和耳道。对于较硬或难以清理的耵聍,可以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或双氧水软化后再清理。
2.外耳道湿疹
外耳道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炎症,而湿疹会导致外耳道皮肤出现红斑、水肿、丘疹等皮损,并流出黄色水样分泌物,凝固后表现为黄色结痂。
建议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分泌物和水分长时间滞留。日常生活中,可使用温和无香料的婴幼儿专用润肤露进行皮肤干燥管理,以缓解症状。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氯雷他定片等药物减轻不适。
3.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由病原微生物、环境因素以及外伤因素等导致的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炎症,由于炎症刺激会导致外耳道渗出大量脓性分泌物,并伴有耳痛、耳痒等症状。
建议家长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婴幼儿的外耳道,清除分泌物。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洛美沙星滴耳液、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以直接作用于耳道皮肤,减轻炎症反应。如果外用药物效果不佳,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克肟、阿莫西林、头孢噻肟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4.接触性皮炎
婴幼儿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些刺激性或过敏性物质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而这种情况会导致局部免疫细胞活化和组织损伤,产生渗出液,而渗出液通常呈现黄色,并附着在婴幼儿的耳郭外。
家长应避免婴幼儿再次接触刺激性或过敏性物质,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类药物进行全身治疗,如氯雷他定、苯海拉明、西替利嗪等。
5.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是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引起的,主要症状为听力减退、耳鸣、中耳积液等。其中,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也可为粘液,这些液体会通过外耳道流出,呈现黄色。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呋麻滴鼻液、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进行抗炎治疗。如病情严重,可通过腺样体切除术、鼓膜穿刺抽液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婴幼儿耳郭外出现黄色物质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家长应及时带婴幼儿就医进行项检查,包括耳部检查、血常规、X线头部侧位片、颞骨磁共振成像等,以便医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注意保持婴幼儿耳部的干燥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化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