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运动时机体需氧量增加、儿茶酚胺等释放增加、过度通气、免疫球蛋白E水平升高、气道炎症反应加重及气道重塑等因素有关。
运动性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气道高反应者在剧烈运动后导致急性气道狭窄和气道阻力增高的一种现象。运动性哮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运动时机体需氧量增加,可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过度通气使气道内气体分布不均匀,导致局部冷空气刺激、干燥空气损伤和高渗性脱水,从而引起喘息症状。
2.运动时肾上腺素、前列腺素、缓激肽等释放增加,导致气道平滑肌收缩、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引起气道狭窄和气流受限。
3.运动时过度通气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使气道平滑肌舒张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气道痉挛。
4.运动可导致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升高,使气道高反应性增加,容易发生哮喘发作。
5.运动可导致气道炎症反应加重,使气道黏膜受损,容易发生哮喘发作。
6.运动可导致气道重塑,使气道结构发生改变,容易发生哮喘发作。
总之,运动性哮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在呼吸道感染、过敏原暴露等情况下。如果在运动中出现喘息、咳嗽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休息并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