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耳朵进水后,可以采取单足跳跃、活动外耳道、棉花棒吸水、侧卧法等措施将水控出。特殊人群,如婴儿、耳部疾病患者、耵聍栓塞患者,应特别注意耳部护理,避免耳朵进水。
当耳朵进水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单足跳跃:进水一侧的耳朵朝下,单脚跳跃,利用重力作用,将水从耳朵里引流出来。
2.活动外耳道:用手指轻轻牵拉耳廓,或反复做张口动作,活动颞颌关节,均可使外耳道皮肤不断上下左右活动或改变水屏障稳定性和压力的平稳,使水向外从外耳道流出。
3.棉花棒吸水:用棉花棒轻轻插入耳朵转动,把耳内的水分慢慢地吸收,但要注意不要把棉花棒深入耳道里面,以免伤害到耳膜。
4.侧卧法:将进水一侧的耳朵朝下,然后侧卧在床上,使进水的耳朵向下,几分钟后,更换另一侧再卧,同样可以将水控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耳朵进水后出现疼痛、瘙痒、流脓等症状,可能是发生了感染,应及时就医。此外,以下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婴儿:由于婴儿的耳部结构尚未发育完全,耳内的耳屎也比较多,因此,当耳朵进水后,更容易引发感染。家长可以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婴儿的外耳道口,切勿将棉花棒深入耳道内。
耳部疾病患者:如鼓膜穿孔、中耳炎等,耳部的抵抗力下降,进水后更容易引发感染或加重病情。因此,这类人群应尽量避免耳朵进水。
耵聍栓塞患者:耵聍(耳屎)栓塞是指外耳道内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使耵聍在外耳道内聚集成团,阻塞外耳道。耵聍栓塞的患者,外耳道的皮肤会比较敏感,进水后容易引发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因此,这类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清理耵聍。
总之,耳朵进水后,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将水排出。如果出现耳部不适,应及时就医。同时,特殊人群应更加注意耳部的护理,避免耳朵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