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女性的常见疾病,病因包括乳汁淤积和细菌感染,好发于产后3~4周,表现为乳房红肿、疼痛、发热等,可通过血常规和乳腺超声等检查确诊。治疗方法包括停止哺乳、吸出乳汁、局部理疗和热敷、使用抗生素、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等。预防措施包括防止乳头损伤、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及时治疗乳头破损或皲裂等。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哺乳期女性,尤其是初产妇。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而尤以产后3~4周最为常见。本文将从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病因
1.乳汁淤积:乳汁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淤积的乳汁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
2.细菌感染: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婴儿口腔感染也可通过乳头引起上行感染。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单纯乳腺炎:初期表现为乳房胀满,疼痛,哺乳时更甚、乳汁分泌不畅,乳房肿块或有或无,皮肤微红或不红,或伴有全身不适,食欲欠佳,胸闷烦躁等。
2.化脓性乳腺炎:局部乳房变硬,肿块逐渐增大,此时可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头痛、无力、脉快等,常可在4~5天形成脓肿,可出现乳房跳痛,局部皮肤红肿透亮,肿块中央变软,按之有波动感,若为乳房深部脓肿,可出现全乳房肿胀,疼痛,高热,但局部皮肤红肿及波动不明显。
三、诊断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2.乳腺超声:可显示乳腺内部结构紊乱,回声不均匀,有不均质低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血流信号增多。
四、治疗
1.早期患侧乳房应停止哺乳,吸出乳汁,促使乳汁通畅排出。局部理疗和热敷,以促进炎症的消散。
2.全身应用抗生素: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给药途径,一般静脉滴注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3.脓肿形成:切开引流。切口应与乳头呈放射方向,避开乳晕。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边缘作弧形切口。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可在乳房下缘作弓形切口。
五、预防
1.防止乳头损伤,避免婴儿含乳头睡觉,经常用温水清洗乳头。
2.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淤积,可按摩或用吸奶器吸出。
3.不宜让婴儿含乳头入睡,哺乳后应清洗乳头。
4.乳头如有破损或皲裂,应及时治疗。
总之,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应引起重视。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早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同时,产妇应注意保持乳头清洁,避免乳头损伤,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以预防急性乳腺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