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男性青壮年更多见,可发生于任何人群,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为多。其主要病理变化分为四期: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和消散期。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治疗主要是抗生素治疗,一般疗程为7~10天。
大叶性肺炎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单侧肺部的肺部急性炎症性疾病。病变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并不累及支气管。近年来,大叶性肺炎的发病人数有增多的趋势,占肺炎住院患者的50%以上。尤其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男性青壮年更多见。四季均可发病,而尤以冬春季为多。
大叶性肺炎可发生于任何人群,但儿童和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患病。根据其病理变化可分为四期: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和消散期。以下是各个时期的特点:
1.充血水肿期:发病后12~24小时。肉眼观,肺叶肿胀,暗红色。镜下见,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弥漫性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的浆液性渗出物,其中混有少量的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2.红色肝样变期:一般为发病后的2~3天。肉眼观,病变肺叶肿大,质地变实,切面灰红色,似肝脏外观。镜下见,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仍处于扩张充血状态,而肺泡腔内则充满纤维素及大量红细胞,其间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3.灰色肝样变期:一般为发病后的4~6天。肉眼观,病变肺叶肿大,质实如肝,切面干燥,呈灰白色。镜下见,肺泡腔内充满纤维素及大量中性粒细胞,纤维素网中有大量红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
4.消散期:发病后1周左右,随着机体免疫力的增强,病原菌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肺内实变病灶逐渐消散、吸收,肺组织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肉眼观,病变肺叶质地变软,切面实变病灶消失,可残留少量褐色素沉着。镜下见,肺泡腔内的渗出物逐渐被吸收,肺泡壁的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大叶性肺炎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因此,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尤其是在冬春季,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等,以明确诊断。同时,大叶性肺炎的治疗主要是抗生素治疗,一般疗程为7~10天。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和受凉。
总之,大叶性肺炎是一种严重的肺部感染性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应注意预防,如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病原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