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根据病因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三类,其症状与贫血严重程度和发生速度有关,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根据贫血的病因,可将贫血分为以下几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造血原料不足: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内在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外在因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如创伤、手术、消化道出血等。
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痔出血等。
贫血的症状与贫血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速度有关。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皮肤、口唇黏膜苍白;重者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贫血还可能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穿刺和活检等。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如缺铁性贫血需补充铁剂,巨幼细胞贫血需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再生障碍性贫血需使用免疫抑制剂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对于贫血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
此外,孕妇、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更容易发生贫血,应特别关注。孕妇贫血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老年人贫血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儿童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这些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其危害不可忽视。如果出现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