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应尽快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轻重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中耳炎的原因包括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游泳、擤鼻涕方法不正确、喂奶姿势不当等,症状主要有耳部疼痛、听力下降、耳鸣、耳漏,儿童是高发人群。
得了中耳炎应尽快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轻重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引起中耳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比如感冒、鼻炎、咽炎等。中耳与鼻咽部通过咽鼓管相通,鼻咽部感染后,细菌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游泳:如果在不洁的水域游泳,污水进入耳朵,容易引发中耳炎。
擤鼻涕方法不正确:比如同时捏住两侧鼻孔擤鼻涕,会导致鼻涕中的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喂奶姿势不当:如果平卧喂奶,由于婴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位置较低,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炎症。
其他:如鼓膜外伤、鼓膜穿刺、置管等,也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引发中耳炎。
中耳炎的症状主要包括:
耳部疼痛:急性中耳炎会突然发生耳部疼痛,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及咳嗽时疼痛加剧,长时间的耳痛可能会影响睡眠和饮食。慢性中耳炎通常表现为耳部瘙痒、闷胀感或闭塞感。
听力下降:中耳炎可导致传音结构障碍,引起听力下降,具体表现为听力减退、自听增强。如果是儿童患病,可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
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调间歇性的耳鸣,多与听力减退同时存在。
耳漏:急性中耳炎患者在鼓膜穿孔后,会有脓液从外耳道流出,初始为血水样,以后变为脓性分泌物。慢性中耳炎患者则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的耳漏,脓液可为黏脓性或纯脓性。
中耳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药物治疗:如果中耳炎症状较轻,医生会建议使用抗生素、抗组胺药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鼓膜有穿孔,还需要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以保持耳部清洁。
手术治疗:如果中耳炎病情较为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清除中耳内的病变组织,修复鼓膜,重建听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鼓膜穿孔、中耳粘连、鼓室硬化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听力。因此,一旦出现中耳炎症状,应尽快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此外,儿童是中耳炎的高发人群,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耳部清洁:避免让孩子用手挖耳朵,洗澡、游泳时防止污水进入耳朵。
正确擤鼻涕:擤鼻涕时应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另一侧鼻孔的鼻涕,避免同时捏住两侧鼻孔擤鼻涕。
提高免疫力:加强孩子的营养,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感冒、鼻炎、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避免细菌感染引发中耳炎。
避免耳毒性药物: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时应谨慎,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
定期检查:定期带孩子进行耳部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耳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