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主要由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引起,还可能由其他疾病导致。治疗方法包括补充造血原料、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免疫抑制剂、输血等,同时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和营养,定期复查血常规。
重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浓度(Hb)<60g/L,或红细胞比容(Hct)<0.20。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原料不足:如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原料缺乏;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影响DNA合成,导致红细胞成熟障碍。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免疫异常、骨髓微环境异常、造血干细胞损伤等因素有关。
其他: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抑制骨髓造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可导致红细胞膜异常、稳定性降低,容易破坏。
红细胞外在因素:如免疫性因素、药物、感染、物理因素等,可导致自身抗体产生,或直接破坏红细胞。
3.失血:
急性失血:如创伤、手术、消化道出血等,可导致大量红细胞丢失。
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消化道慢性失血、痔出血等,长期失血可导致贫血。
此外,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贫血,如慢性肾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对于重度贫血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补充造血原料、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免疫抑制剂、输血等。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缺铁性贫血需去除病因,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在日常生活中,贫血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肉类、蛋类、绿叶蔬菜等。此外,还应定期复查血常规,了解贫血纠正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贫血的原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法也因人而异。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如果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