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因体位改变而引发的低血压,会导致头晕、黑矇、乏力等症状,严重者会晕厥,病因复杂,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诊断需测量血压和进行tilt试验,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特殊人群需注意。
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脱虚,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低血压。通常认为,站立后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即为体位性低血压。
1.症状有哪些?
头晕、黑矇、视物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头痛、心悸、颈背部疼痛等。
严重时会出现晕厥,长期反复晕厥可导致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甚至老年痴呆。
2.什么原因导致的?
原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某些内分泌疾病等有关。
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的常见原因包括:
神经系统病变:如脊髓痨、多发性硬化等。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Addison病、嗜铬细胞瘤等。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等。
药物:某些降压药、镇静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
其他:如久病卧床、长期营养不良、贫血、透析等。
3.如何诊断?
测量平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
进行tilt试验,即倾斜试验,通过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评估自主神经功能。
其他检查:如内分泌功能检查、头颅MRI等,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病因。
4.如何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保持同一姿势。
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尤其是从卧位到站立位。
增加盐的摄入,适量饮水,避免脱水。
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
药物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Addison病需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嗜铬细胞瘤需手术治疗等。
调整血压:使用升压药物,如氟氢可的松、屈昔多巴等。
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如谷维素、甲钴胺等。
物理治疗:如使用腹带、弹力袜等。
5.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减退等原因,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此,老年人在改变体位时要特别小心,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增加。此外,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也会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如降压药、镇静药、抗抑郁药等药物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因此,在服用这些药物期间,要注意观察血压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关键信息: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体位改变引起的低血压,可导致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病因复杂,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诊断主要依靠测量血压和进行tilt试验。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和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