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知晓率较低,公众对低血压的重视程度不足。低血压可分为急性低血压和慢性低血压,特殊人群还包括药物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排尿性低血压、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低血压可能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定期监测血压。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相比之下,低血压的知晓率较低,公众对低血压的重视程度也明显不足。根据低血压的临床诊断分类,通常将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定义为低血压。
低血压可以分为急性低血压和慢性低血压。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水平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慢性低血压则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一般人群,低血压还多见于以下特殊人群:
药物性低血压:这是临床最常见的低血压类型。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血管扩张药等药物后,可能会出现低血压症状。
餐后低血压:进餐后,胃部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进行消化,若此时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就可能导致血压下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等是餐后低血压的高危人群。
排尿性低血压:在排尿时,由于腹压骤减,大量血液淤积在腹腔血管内,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从而引起低血压。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孕妇在仰卧位时,子宫会压迫下腔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从而出现低血压症状。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低血压,都可能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头晕、乏力、晕厥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因此,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有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低血压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饮食:增加盐的摄入,多喝水,避免过度节食和减肥。
适量运动: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方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
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从卧位、坐位起立时,动作要缓慢,以免出现低血压症状。
定期监测血压:尤其是服用降压药的患者,要定期测量血压,以便调整用药剂量。
总之,低血压虽然不像高血压那样常见,但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了解低血压的相关知识,对预防和治疗低血压都有一定的帮助。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