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位于齿线以下,主要特征包括肛门不适、肿块、便血、疼痛、潮湿、瘙痒等,可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高发人群应注意预防。
外痔位于齿线以下,是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或肛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瘀滞而形成的肿块。其主要特征包括:
1.肛门不适:外痔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疼痛,但可能会导致肛门不适、瘙痒或异物感。
2.肛门肿块:肛门周围可见肿块,这是外痔的典型症状。肿块大小不一,质地柔软,有时可在便后缩回肛门内。
3.便血:内痔或混合痔可引起便血,通常为鲜红色血液,与大便不相混合。
4.疼痛:当外痔发生血栓形成或感染时,可出现剧烈的疼痛,疼痛多为持续性,在行走、咳嗽、排便时加重。
5.肛门潮湿:由于外痔的存在,肛门周围的分泌物增多,可导致肛门潮湿、不洁。
6.肛门瘙痒:肛门潮湿可刺激皮肤,引起肛门瘙痒,严重时可影响睡眠。
7.痔核脱出:当内痔或混合痔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痔核可脱出肛门外,需用手回纳。
需要注意的是,外痔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一些人可能只有轻微的不适,而另一些人可能会经历严重的疼痛和出血。对于外痔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肛门指诊、肛门镜等检查方法。
对于外痔的治疗,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保守治疗包括改善饮食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局部使用药物(如痔疮膏、栓剂)等。对于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此外,孕妇、老年人、长期便秘或腹泻患者、久坐久站人群等是外痔的高发人群。这些人群应特别注意预防外痔的发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排便、避免久坐久站、饮食清淡等。
总之,外痔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其特征主要包括肛门不适、肿块、便血、疼痛、潮湿、瘙痒等。对于外痔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注意预防和保健,可有效减少外痔的发生和发展。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