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耳朵游泳进水后,可采取单足跳跃、活动外耳道、侧卧引流、使用棉棒等方法帮助水液流出。若耳部进水后出现疼痛、听力下降、耳鸣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和老年人,清理耳朵时需格外小心。
当耳朵游泳进水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单足跳跃:进水一侧的耳部朝下,用同侧的腿单足跳跃,同时用手拉扯耳廓,帮助水液流出。
2.活动外耳道:可将手掌捂住耳朵,用力压紧后突然放开,或用手指轻轻牵拉外耳道,或反复地做张口动作,活动颞颌关节,均可使外耳道皮肤不断上下左右活动或改变水屏障稳定性和压力的平稳,使水向外从外耳道流出。
3.侧卧引流:将进水一侧的耳朵向下,侧卧在床上,使进水的耳朵向下,然后用手按压住进水耳朵的耳垂,屏住呼吸,迅速提起同侧腿,借助水的重力作用,让水从外耳道流出。
4.使用棉棒:如果外耳道有耵聍(耳屎)阻塞,水进入耳道后可能会使耵聍膨胀,从而引起耳部疼痛。这种情况下,可在耳内镜下用吸引器或耵聍钩取出耵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耳部进水后出现疼痛、听力下降、耳鸣等不适症状,可能是发生了中耳炎或外耳道炎,应及时就医。此外,耳部有外伤或鼓膜穿孔的情况下,不宜采取上述方法,以免导致感染。
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耳部结构尚未发育成熟,且表达能力有限,当耳朵进水后,家长可牵拉耳廓,将外耳道拉直,借助光照或手电筒光观察外耳道内是否有液体残留。如果有,可以使用干净的棉棒轻轻擦拭。如果自行处理后,耳部仍有不适,或出现发热、耳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由于耳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松弛、鼓膜及听骨链退行性改变等原因,可能会出现老年性聋、耳源性眩晕等疾病。当耳朵进水后,应及时清理,避免感染。如果出现耳部疼痛、流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进行治疗。
总之,耳朵游泳进水后,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清理,避免感染。如果出现耳部不适,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