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劳逸、禀赋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病久可导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治疗原则为清热润燥、益气养阴、温阳补肾,预防与调摄应注意饮食有节、情志调摄、劳逸结合、定期体检等。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所致。以下是从中医角度对糖尿病的分析:
1.病因
饮食不节:长期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发为消渴。
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可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导致血糖升高。
劳逸失调:长期过度劳累,或久坐久卧,可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运化失司,从而引发糖尿病。
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虚,或年老体衰,肾精亏虚,可导致肾阴不足,虚火内生,上灼肺胃,津液被耗,发为消渴。
2.病机
阴虚燥热: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常见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
气阴两虚:随着病情的发展,阴虚燥热可进一步发展为气阴两虚,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乏力、自汗、盗汗等症状。
阴阳两虚: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阴阳两虚,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畏寒、肢冷、阳痿等症状。
3.治疗原则
清热润燥:对于阴虚燥热型糖尿病,治疗应以清热润燥为主,常用药物有天花粉、知母、黄连等。
益气养阴:对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治疗应以益气养阴为主,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麦冬等。
温阳补肾:对于阴阳两虚型糖尿病,治疗应以温阳补肾为主,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熟地等。
4.预防与调摄
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肥甘厚味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
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糖、血脂等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
总之,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劳逸、禀赋等因素有关,其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治疗原则为清热润燥、益气养阴、温阳补肾,预防与调摄应注意饮食有节、情志调摄、劳逸结合、定期体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