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瘘管是第一、二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的遗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发生感染,出现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
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为第一、二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的遗迹,遗传特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瘘管开口多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在耳廓的其他部位。瘘管可发生感染,局部红肿、疼痛、化脓,反复感染可形成瘢痕或瘘管。那么,耳前瘘管是怎么回事呢?
耳前瘘管是由于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组织发育不全引起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鳃沟和第一鳃弓融合不良或第一鳃沟封闭不全,可导致先天性耳前瘘管。瘘管是一种皮肤表面的管道结构,与中耳腔相通。开口于耳前,另一端为盲端,深浅、长短不一,可分支或弯曲。瘘管内可有脱落的上皮细胞及角化物,因感染腐败可排出有臭味的豆腐渣样分泌物。
一般情况下,耳前瘘管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也不需要治疗。但如果发生感染,就会出现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此时,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果脓肿形成,需要切开引流。
耳前瘘管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手术应在感染控制后进行,切除瘘管及周围的组织,避免复发。对于有感染史的患者,手术切除时应尽量切除瘘管周围的瘢痕组织,以减少复发的机会。
耳前瘘管的预防主要是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不要挤压瘘管,以免感染扩散。如果发现瘘管周围有红肿、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之,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如果没有感染,不需要治疗。如果发生感染,需要及时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耳前瘘管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