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和心源性休克等,心梗死后尸检表现为梗死灶、附壁血栓、心室扩张和心室重构等,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是控制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等。
心梗即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常可危及生命。
一、心梗死亡原因
1.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梗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有75%-95%的患者会发生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从而引起死亡。
2.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导致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梗患者死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3.心脏破裂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2周内。心脏破裂可导致心包积血、心包填塞,从而引起死亡。
4.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24小时内。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引起死亡。
二、心梗死后尸检表现
1.大体病理表现
(1)心脏外形改变:梗死部位的心脏体积增大,形状不规则,呈灰白色或土黄色。
(2)梗死灶:梗死灶呈灰白色,质地脆弱,与正常心肌分界清楚。
(3)附壁血栓:梗死部位的心房或心室腔内常可见附壁血栓形成。
(4)心室扩张:梗死灶周围的心肌可发生代偿性肥厚,导致心室扩张。
2.镜下病理表现
(1)心肌凝固性坏死:梗死灶内的心肌细胞凝固性坏死,细胞核消失,胞浆均质红染。
(2)炎症反应:梗死灶周围的心肌组织可发生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3)肉芽组织形成:梗死灶周围的心肌组织逐渐被肉芽组织取代。
(4)心室重构:梗死灶周围的心肌组织发生重构,导致心室扩张和收缩功能下降。
三、心梗死亡的预防和治疗
1.预防
(1)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是心梗的危险因素,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降低心梗的发生风险。
(2)生活方式改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等,可以降低心梗的发生风险。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可以降低心梗的发生风险。
2.治疗
(1)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他汀类药物、ACEI/ARB类药物等,可以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2)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可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3)溶栓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溶栓治疗也可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四、总结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死亡率较高。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和心源性休克是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肌梗死死后尸检表现为梗死灶、附壁血栓、心室扩张和心室重构等。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的关键是控制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是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