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的主要原因包括心气素虚、寒邪凝滞、痰浊痹阻、年迈体衰、久病失养、误汗过汗,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等,治疗上应补益心气、养心安神,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摄精神、饮食和保暖。
心气虚是指心气不足,心脏功能衰退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气素虚: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高脏气日衰,均可导致心气不足,心气虚损。
2.寒邪凝滞:寒邪直中于心,或阳虚邪乘,寒凝气滞,痹阻心脉,心气失宣,鼓动无力,发为心气虚证。
3.痰浊痹阻:嗜食肥甘厚味,或思虑过度,伤及脾胃,健运失司,水湿内停,聚而为痰,痰浊痹阻心脉,心气痹阻,而成本证。
4.年迈体衰:老年脏气日衰,或劳倦过度,损伤心气,心气虚衰,鼓动无力,血行不畅,而致心脉瘀阻,发为胸痹。
5.久病失养:久病不愈,耗伤气血,心气不足,心失所养,故发为心悸、心痛。
6.误汗过汗:平素心阳虚衰,复因外感,误用汗法,汗出过多,心气遂脱,或其人阴虚阳盛,误用攻下,津液受伤,心气阴两亏,亦可导致心气虚证。
心气虚的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适、神疲乏力、面色淡白、脉细弱或结代等。治疗上应补益心气,养心安神。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摄精神,避免过度劳神,保持心情舒畅;饮食上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补益心气作用的食物,如大枣、莲子、桂圆等;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受外邪。对于心气虚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总之,心气虚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证,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和调摄,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