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通常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腹泻或便秘、肠梗阻、腹部肿块等,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肠癌家族史、年龄较大、长期便秘腹泻、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患有慢性肠道炎症者为肠息肉高发人群,需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1.便血:为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出血量较少。
2.黏液便:大便时可有黏液分泌,黏液血便或脓血便。
3.腹痛:多为隐痛或腹部不适,位置不固定。
4.腹泻或便秘:可交替出现。
5.肠梗阻:息肉较大或多发时,可引起肠梗阻。
6.腹部肿块:位于中下腹的带蒂息肉在肠蠕动时可脱出肛门外,形成腹部肿块。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对于肠息肉,一般采用内镜下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肠癌的发生。
此外,以下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1.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肠癌具有家族遗传性,直系亲属中有肠癌患者的人群,患肠息肉的风险较高。
2.年龄较大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黏膜的老化和退行性变化,容易发生肠息肉。
3.长期便秘、腹泻或大便习惯改变的人群:这些症状可能提示肠道功能异常,容易导致肠息肉的发生。
4.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的人群: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而缺乏膳食纤维,会增加肠道负担,容易引发肠息肉。
5.患有慢性肠道炎症的人群: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长期受炎症刺激,容易发生肠息肉。
对于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减少吸烟和饮酒等,也有助于预防肠息肉的发生。如果出现肠道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