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急性期腹泻症状有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性状改变、伴有里急后重、伴发热症状、出现大便失禁等。
1.排便次数明显增多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肠道受损、功能紊乱,急性期患者可能出现排便次数显著增多的情况,通常每天超过3次,严重时可能达到数十次。
2.粪便性状改变
肠道黏膜受损、肠道吸收功能下降以及肠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等因素共同作用,可能会导致患者粪便呈现稀水样或粘稠状,粪质少、水分含量高。在严重情况下,出现水样便,甚至含有未消化的食物、脓血等。
3.伴有里急后重
由于肠道炎症刺激直肠和肛门部位,引起排便反射异常,可能会导致腹泻伴有里急后重,患者感到有便意,但排便时又感到排便不尽或排便困难。
4.伴发热症状
疾病急性发作期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导致免疫系统激活和炎症反应,影响正常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引起腹泻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多在38℃以下,但也可能出现高热。
5.出现大便失禁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毒持续性刺激会导致肠道功能严重紊乱,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或神经控制异常,进而引起患者出现大便失禁的情况,即无法控制排便。
建议艾滋病患者及时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意见下使用蒙脱石散、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复方地芬诺酯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具有保护肠道黏膜的作用,能够吸附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少腹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