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常用穴位包括大椎、风门、肺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委中、秩边等,具有解表通阳、清热解毒、通络止痛等作用,可治疗外感病证、颈项强痛、咳嗽气喘、胃脘痛、腰腿痛等病症,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1.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解表通阳、清热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病证、颈项强痛等。
2.风门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证,以及颈项强痛等。
3.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系病证,以及盗汗、潮热等阴虚病证。
4.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要用于治疗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等脾胃病证,以及水肿等。
5.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要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6.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要用于治疗腰痛、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肾虚病证,以及耳鸣、耳聋等。
7.大肠俞穴: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要用于治疗腰腿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等大肠病证。
8.委中穴:位于膝后区,胭横纹中点。具有清热凉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腰背痛、下肢痿痹等病证。
9.秩边穴: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主要用于治疗腰骶痛、下肢痿痹等病证。
需要注意的是,拔罐是一种中医疗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同时,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人以及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拔罐的适用范围和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应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此外,拔罐后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如果在拔罐过程中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并咨询医生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