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3+表示尿液中含有大量蛋白质,也称蛋白尿。治疗蛋白尿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最有效。出现大量蛋白尿一般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有关,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肾小球肾炎
当肾小球出现炎症时,肾小球滤过膜容易受到炎症影响出现损伤,大量血浆蛋白质滤出,难以被及时重新吸收,从而形成蛋白尿。当患者出现蛋白尿时,需要控制钠盐和蛋白食物的摄入。当出现水肿时,患者可以使用利尿剂治疗,如氢氯噻嗪、甘露醇等,可减轻水肿症状,降低肾脏负担。当患者出现细菌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如哌拉西林、头孢曲松等。
2、肾盂肾炎
当致病菌侵袭肾盂和肾实质,引发炎症,影响了肾小球滤过或者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导致大量蛋白质堆积在尿液中,出现蛋白尿现象。肾盂肾炎患者一般需要多饮水,增加排尿次数,加快膀胱内病原体的排出。肾盂肾炎疾病常使用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头孢曲松等药物来控制炎症。如果患者出现膀胱刺激征,可以使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减轻尿液对膀胱的刺激。
3、糖尿病肾病
由于糖尿病引起肾脏病变,大量蛋白质难以被肾脏吸收,从而导致蛋白尿形成。糖尿病引起的肾病,需要控制血糖,必要时可注射胰岛素控制。糖尿病肾病易引起高血压,所以还需要进行降压治疗,一般可服用硝苯地平、卡托普利、普萘洛尔等降压药。糖尿病肾病患者还需要适当锻炼,控制体重,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平时还需注意限制蛋白质、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
4、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会出现溢出性蛋白尿,患者血浆中蛋白异常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而形成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免疫力会下降,一般可以使用来那度胺胶囊、注射用硼替佐米等调节免疫的药物进行治疗。但药物治疗通常难以治愈,对于适合骨髓移植患者,可通过骨髓移植手术治疗。若不适合骨髓移植,通常会使用化学药物治疗,如多柔比星、长春新碱等。化学药物治疗通常还会联合放疗进行同步治疗。
但是仅凭借尿蛋白3+情况,难以确定具体病症,还需要进行血常规、肾脏功能、彩超、CT等检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