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腺瘤是一种发生在结肠黏膜上皮的良性肿瘤。
1.发病原因
其发病通常与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如低纤维饮食、高脂饮食、肥胖等)、肠道慢性炎症等有关。遗传因素可能导致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增加患病风险。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可影响肠道功能和微生态环境,诱发腺瘤形成。肠道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也可能促使黏膜异常增生。
2.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因腺瘤较大出现便血、腹痛、腹泻、大便习惯改变等表现。便血通常为间歇性,血液可与粪便混合或附着于粪便表面。腹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或绞痛。大便习惯改变可包括便秘与腹泻交替、排便次数增多等。
3.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到结肠内的病变情况,并能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腺瘤的性质。此外,还可能结合一些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等,辅助评估病情。
4.治疗措施
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内镜下切除。对于较小的腺瘤,可通过圈套器电切等方式切除。对于较大或形态不规则的腺瘤,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内镜技术或外科手术治疗。切除后需定期复查结肠镜,以监测有无复发或新的腺瘤形成。
5.潜在风险
虽然结肠腺瘤是良性肿瘤,但如果不及时治疗,部分腺瘤可能会逐渐恶变,发展为结肠癌。因此,对于发现的结肠腺瘤应予以重视,及时进行恰当的处理。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结肠腺瘤的发生和复发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