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了主要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病毒感染等病症引起,危害和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
1.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会使血小板生成减少,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辐射、免疫异常、化学因素等引发。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为支持治疗、针对发病机制治疗和对症治疗。支持治疗主要是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针对发病机制治疗是通过免疫抑制治疗、促造血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症治疗是运用止血药,如氨甲环酸、维生素K等;护肝药物,如护肝片、甘草酸二铵等进行治疗。若患者病情较重,可能会因为感染和出血导致死亡。
2.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脾大和血细胞减少。脾功能亢进会导致血小板在脾脏内滞留,从而降低血液中血小板数量。脾功能亢进分为原发性脾功能亢进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原发性脾功能亢进可以通过脾区放射治疗、脾部分栓塞术治疗等,继发性脾功能亢进以治疗原发病为主,若治疗效果不明显,两者都可以进行脾切除手术。脾功能亢进若治疗不及时容易引发脾梗死和脾脏破裂。
3.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主要是病毒入侵机体,机体免疫细胞迅速反应,在清理病毒的过程中引发疾病,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临床上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抗病毒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病毒使用药物,常见药物为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有的病毒感染会在治愈后有后遗症,如肝功能损伤、神经系统后遗症等,重症的病毒感染患者还易并发细菌感染,导致治愈后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