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最易发生在基底节区,尤其是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区。
基底节区是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核。其中,豆状核又可分为外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基底节区富含来自大脑皮质的传入纤维和发自纹状体的传出纤维,是大脑皮质与小脑之间重要的上下行纤维联系通路。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与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脑小动脉病变有关。这些小动脉在血压的长期冲击下,会出现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微动脉瘤可能破裂出血,血液就会进入脑实质内,形成血肿。
基底节区的血管分布较为丰富,且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区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约占50%~60%。这是因为壳核区靠近大脑表面,承受的压力较高,更容易发生血管破裂。此外,基底节区的白质纤维较多,血肿容易压迫这些纤维,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除了基底节区,其他部位如丘脑、脑桥、小脑等也可能发生高血压脑出血,但相对较少见。
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血压,还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等。如果出现头痛、呕吐、意识不清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