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1.急性低血压:
病因治疗:因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引起的低血压,应迅速进行病因治疗,同时进行急救处理,如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取头低足高位,以保证大脑的血液供应。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以增加热量的摄入。适当饮用浓茶或咖啡,以兴奋呼吸中枢,提高血压。
2.慢性低血压:
饮食调理:低血压患者应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纠正贫血,有利于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脑的供血量,提高血压。
适当运动:低血压患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保健操等,以增强体质。但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从事重体力劳动,防止晕倒。
药物治疗:如果低血压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如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如从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动作应缓慢,以免引起头晕等不适症状。此外,长期低血压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了解身体状况。
总之,低血压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调理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生活质量。如果低血压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