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根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低血压,根据起病形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低血压。低血压的症状和危害主要与低血压的严重程度、起病缓急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有关。
1.症状
轻者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头晕、乏力、心悸、眼前发黑等轻微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疲惫、头痛、头晕、甚至昏厥,有的还可出现心绞痛、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2.危害
影响大脑功能:低血压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影响心脏功能:低血压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影响肾脏功能:低血压会导致肾脏供血不足,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出现少尿、蛋白尿等症状。
影响其他器官功能:低血压还会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如胃肠道、肝脏等,出现消化不良、腹胀、恶心等症状。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低血压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对于低血压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调理:低血压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2.适当运动:低血压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调节能力。
3.生活规律:低血压患者应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4.定期测量血压:低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就医治疗:如果低血压症状严重,或出现了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总之,低血压虽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也需要引起重视,及时进行调理和治疗,以避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