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是由支气管-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临床上以后者多见。本病发展缓慢,临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
症状:
肺、心功能代偿期:患者都有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史,逐步出现乏力、呼吸困难。体检示明显肺气肿表现,包括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度清音、肝浊音上界下降、心浊音界缩小,甚至消失。听诊呼吸音普遍降低,呼气延长,有时可闻及干、湿啰音。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呼吸衰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为甚,常有头痛、失眠、食欲下降,但白天嗜睡,甚至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等肺性脑病的表现。
心力衰竭:多发生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后,因此常伴有呼吸衰竭。患者出现气喘、心悸、少尿、紫绀加重,上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甚至呕吐等右心衰竭症状。体检示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心前区可闻奔马律或有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引起的收缩期杂音,杂音可随病情好转而消失。肝肿大和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等,系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的表现。
体征:
发绀:口唇、指甲出现发绀,高原性心脏病和红细胞增多症者发绀更明显。
杵状指:指(趾)端膨大呈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称为桶状胸。一般是由于胸部疾病导致的,常见于严重肺气肿患者,也可见于老年或矮胖体型者。
心脏浊音界缩小:心浊音界变小甚至叩不出。
剑突下心音增强:心音呈高朗性质,心尖部第一心音可增强,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提示有肺动脉高压。
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若有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可在三尖瓣区听到收缩期杂音。
心律失常:多表现为房性早搏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其中以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最具特征性。也可有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少数病例由于急性严重心肌缺氧,可出现心室颤动以至心脏骤停。
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提示肝脏淤血,是右心衰竭的重要征象之一。
下肢水肿:长期卧床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引起下肢水肿。
治疗方法:
急性加重期:
控制感染:参考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类、氨基糖昔类、氟哇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等。
氧疗:通畅呼吸道,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控制心力衰竭:肺心病患者一般在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便能得到改善,对治疗无效者或心力衰竭严重的患者可适当使用利尿药、正性肌力药(如多巴胺)、血管扩张药(硝普钠)。
缓解期:
劝导患者戒烟,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
防止感冒:加强耐寒锻炼,进行深呼吸锻炼。
合理饮食: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且易消化的食物。有心衰者应控制钠、水摄入。
间断或按医嘱应用强心、利尿药:并注意毒性反应。
肺心病患者家庭氧疗:对低氧血症患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温馨提示: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同时,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此外,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