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手足口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
一、手足口病的病因
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手足口病隐性感染者的比例相对较高,一般为显性感染的1/2至1/3。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成人大多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发病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二、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但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A71感染引起。具体表现为:
1.普通病例表现
(1)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2)部分患者可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
(3)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
2.重症病例表现
(1)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
(2)呼吸系统受累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
(3)循环系统受累表现: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肢端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三、手足口病的治疗
手足口病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为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
(1)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患儿可给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口腔疱疹疼痛明显患儿可给予利多卡因凝胶等局部止痛药物;皮肤疱疹继发感染者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
2.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气雾剂等药物可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但临床疗效尚不明确。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因此,预防手足口病应注意以下几点:
1.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生水,食用生肉等,应彻底煮熟食物。
3.避免接触病人: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如接触患者应及时洗手。
4.做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对玩具、衣物等进行消毒。
5.及时就医:如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接触史。
6.接种疫苗:目前有EV-A71型手足口病疫苗,可以有效预防EV-A71型手足口病的发生,但不能预防其他型别的手足口病。
五、关键信息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