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以及服用降压药的人群,血压低于100/60mmHg可诊断为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人们对低血压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事实上,低血压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同样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危害。那么,血压低于多少才算是低血压呢?
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以及服用降压药的人群,血压低于100/60mmHg也可诊断为低血压。
低血压的危害不容小觑。轻者可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甚至昏厥,需急诊就医。
低血压的原因较为复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理性低血压: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病理性低血压:
原发性低血压: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继发性低血压:这种低血压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引起的血压急剧降低。
药物性低血压:许多降压药都可能引起低血压,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呋塞米等利尿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洛尔类降压药,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地平类降压药。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合理饮食:适当增加食盐的摄入,同时多喝水,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后可增加血容量,从而提高血压。此外,还应多吃一些有助于调节血压的滋补品,如人参、黄芪、生脉饮等。
适量运动:通过一定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使血压恢复正常。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也不主张做体位变动过大的运动,如深蹲、弯腰、快速起立等。
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站立。改变体位时,动作应缓慢,尤其是由蹲位改为站位时,以免引起低血压性晕厥。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有助于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以及服用降压药的人群,应更加关注自己的血压变化,定期测量血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