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急症,病死率较高,常见原因为上消化道疾病、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止血治疗、病因治疗。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是常见的急症,病死率较高。
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
1.上消化道疾病:
食管疾病:食管炎、食管癌等。
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胃癌等。
其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血管畸形、胃黏膜脱垂、胃扭转、十二指肠壅积症等。
2.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癌等。
胰腺疾病:胰腺癌、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破溃等。
主动脉瘤破入食管、胃等。
3.全身性疾病:
血管性疾病:过敏性紫癜、动脉粥样硬化等。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其他:尿毒症、急性感染、应激相关胃黏膜损伤、重症疾病等。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出血量与速度,还与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有关。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引起窒息。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血型等。
2.补充血容量: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纠正休克。
3.止血治疗:根据出血情况选择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止血等方法。
4.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危急,一旦发生,应立即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对于有慢性基础疾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高危人群,应注意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