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一般持续数小时,然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后,体温又可升高,如此反复。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热类型通常为弛张热。以下是关于败血症弛张热的具体分析:
败血症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源影响或其本身的功能障碍等原因,可引起发热。当机体体温调节点上移时,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根据发热程度的高低,可区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和超高热(41℃以上)。败血症引起的发热通常是弛张热,即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弛张热的特点是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可高达39℃以上,一般持续数小时,然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后,体温又可升高,如此反复。这种发热类型与败血症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
在败血症中,病原微生物释放的毒素和炎症介质可以激活体内的炎症反应通路,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同时,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也会影响体温的调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体温波动在较高的水平上。
需要注意的是,弛张热只是败血症的一种常见症状,其他症状还包括寒战、头痛、全身不适、皮疹、关节疼痛等。诊断败血症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多个因素。如果怀疑有败血症,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治疗败血症的关键是尽早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同时,还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支持治疗,如补充水分、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生命体征等指标,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败血症弛张热是由于感染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老年人等,应特别注意预防败血症的发生。如果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