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一、急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1.病因过敏:患者在接受某些药物、疫苗或蜂蜇伤后,可出现过敏反应,导致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
大出血:因创伤、外科手术、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原因引起大出血,血容量快速减少,可导致低血压。
感染:病毒、细菌等感染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导致血压下降。
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脏疾病,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低血压。
其他: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空洞症)等也可导致急性低血压。
2.治疗立即平卧:患者出现头晕、眼黑等症状时,应立即平卧,以增加回心血量,缓解低血压症状。
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治疗病因:针对引起低血压的原因进行治疗,如止血、控制感染、治疗心脏疾病等。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使用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药物。
其他治疗:对于过敏性休克患者,可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二、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是指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除因血压降低本身引起的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缺血的表现。
1.病因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身体瘦弱的女性,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
体位性低血压: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时,发生的低血压。
药物性低血压:某些降压药、镇静药、血管扩张药等可引起低血压。
其他:患有慢性营养不良、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等疾病时,也可出现低血压。
2.治疗一般治疗:合理饮食,避免饮食过饱或饥饿,适量运动,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引起低血压的原发病。
药物治疗:可使用盐酸米多君、屈昔多巴等药物升高血压,改善低血压症状。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低血压与气血不足有关,可使用八珍汤、补中益气汤等中药进行调理。
总之,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一旦出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