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表现包括疼痛、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低血压和休克、心力衰竭等,治疗原则包括监护和一般治疗、镇静止痛、再灌注心肌、消除心律失常、控制休克、治疗心力衰竭等。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常可危及生命。
1.临床表现
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
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
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患者,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
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会导致血压下降,可持续数周后再上升,且常不能恢复以往的水平,若合并右心室梗死,可出现低血压。
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
2.治疗原则
监护和一般治疗: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细血管楔入压和静脉压。
镇静止痛:小剂量吗啡静脉注射为最有效的镇痛剂,也可用杜冷丁。
再灌注心肌:起病3~6小时最多在12小时内,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减轻梗死后心肌重塑,预后改善。
消除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控制休克:补足血容量,应用升压药物,纠正酸中毒,保护肾功能。
治疗心力衰竭:主要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以应用吗啡或杜冷丁和利尿剂为主,也可用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
其他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调脂治疗等。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同时,患者的家属也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