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人的护理包括休息、饮食、吸氧、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旨在减轻心脏负荷,提高生活质量。
1.休息
限制体力活动,避免精神刺激,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可减少心脏负荷,增加心肌氧供,利于心功能的恢复。但长期卧床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导致肺栓塞,故应鼓励病人在床上做下肢活动;当病情好转后,应逐渐增加活动量,以避免肢体废用综合征。
2.饮食
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以免加重心脏负担。水肿明显者应限制钠盐摄入,每天摄入食盐量应少于5g;若同时使用排钾利尿剂,还应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橘子、大枣等。戒烟戒酒,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3.吸氧
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流量2~4L/min,以增加心肌氧供,改善呼吸困难症状。
4.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心率、心律、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等变化,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少尿、水肿等症状,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无头晕、黑矇、晕厥等心源性晕厥症状。定期监测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等指标,了解病情变化。
5.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使用药物,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利尿剂可引起电解质紊乱,ACEI、ARB可引起咳嗽、血钾升高,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等。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酶、BNP等指标,了解药物的治疗效果。
6.心理护理
心衰病人常因病情反复、预后不良而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护士应关心、体贴病人,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病人家属参与病人的护理,给予病人情感支持,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7.健康教育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心衰的基本知识,如病因、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指导病人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强心肌功能。告知病人应避免劳累、感染、情绪激动等诱因,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教会病人及家属测量体重、尿量、脉搏等方法,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嘱病人定期复诊,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心衰病人的护理需要全面、细致、个性化,护士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执行。同时,护士还应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