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即腹泻,两个半月宝宝腹泻通常考虑是由喂养不当、乳糖不耐受、细菌性痢疾等因素引起的,需要根据具体病因选择调整喂养方式、止泻治疗、抗菌治疗等,疾病详情及治疗方式如下:
1、喂养不当
由于宝宝月龄小,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消化酶与胃酸分泌量少,而消化酶活性不足往往难以承受或者适应奶质和奶量的变化,所以当喂养不定时、过多、过少,或者奶粉品种突然发生改变时,就容易因为消化道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而表现为腹泻。
对于这种情况,腹泻不严重时,一般通过调整喂养方式,使宝宝摄入合理的奶量后,即可得到改善、消失,从而不用给予特殊治疗,家长不用过于担心,期间应做好腹部的保暖和臀部的清洁卫生工作。
2、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主要由消化乳糖的乳糖酶缺乏所引起,母乳中的乳糖是宝宝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如果对乳糖不耐受,就容易因为肠腔里的乳糖浓度显著升高,导致肠腔内的渗透压也相应地升高而出现渗透性腹泻症状。
对于乳糖不耐受,首先要注意减少乳糖的摄入,必要时终身禁食乳糖。在急性腹泻期间,可采用喂养无乳糖奶粉的方式来缓解宝宝的腹泻症状,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另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歧杆菌、乳酸菌、芽孢杆菌等药物补充治疗,有助于肠黏膜细胞上皮细胞的恢复,可促进乳糖酶的生成,有助于缓解腹泻的症状,改善病情。
3、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杆菌感染所致的肠道传染病,除了腹痛、里急后重感外,当志贺杆菌过度刺激肠道黏膜,导致水、电解质分泌过多,和粪便一同排出体外时,也可表现为腹泻。
细菌性痢疾常以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前者具体包括多作休息、口服补液、合理喂养等。后者则为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蒙脱石散、黄连素、阿奇霉素、头孢克肟等药物减少肠道分泌或消除炎症反应,以改善腹泻症状。
除以上相对常见因素外,此类症状可能与阿米巴肠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等疾病有关。由于致病因素相对较多,所以建议家长及时带宝宝就医,查明原因后,给予针对性处理、治疗,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