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经常自言自语可能与自身调节机制、个人习惯、焦虑症、孤独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原因有关,可以通过一般治疗、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进行处理。
1.自身调节机制
部分人群在面临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时,会将自言自语作为自我的一种调节方式,帮助缓解负面情绪,增强自我控制感。
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接纳自己的自言自语行为,不要过分自责或担忧。
2.个人习惯
部分人群由于个人性格的影响,更倾向于内向、自我反思的沟通方式,自言自语可能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在独处时,可能会不自觉地通过言语来梳理思路、组织想法。
可以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适当的情境下,尝试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和宣泄情绪,如写日记、绘画、冥想等。
3.焦虑症
焦虑症患者通常处于一种过度担心和警觉性提高的状态,为了减轻这种压力,会通过自言自语来寻求安慰或排解情绪。
患者可以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训练来缓解焦虑情绪,必要时要遵医嘱服用抗焦虑药物治疗,如地西泮片、苯巴比妥片、氯硝西泮片等,能控制焦虑情绪,缓解症状。
4.孤独症
孤独症患者通常存在社交交往障碍、沟通困难和行为刻板重复等情况,难以与他人建立互动关系,因此,通过自言自语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鼓励孤独症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增强其社交技能,同时,主动与患者交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5.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思维迟缓、逻辑不清的情况,为了梳理思绪,通过自言自语来表达和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
患者可以遵循医生的指导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如盐酸阿米替林片、盐酸多塞平片、米氮平片等,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浓度,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6.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容易与不存在的对象交流,从而表现出自言自语的现象。
患者可以听从医生的建议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如利培酮片、阿立哌唑片、盐酸齐拉西酮胶囊等,控制精神症状发作,同时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家庭干预等心理疗法治疗,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患者日常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10点半之前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如果自言自语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社交,或者伴随其他异常情绪和行为,应及时咨询精神心理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