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上,萎缩性胃炎有癌变风险,需定期复查胃镜。
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是两种常见的慢性胃炎类型,它们在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1.病因:
非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吸烟、饮酒、应激、胃十二指肠反流等。
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十二指肠液反流、年龄增长、遗传因素等。
2.症状:
非萎缩性胃炎:上腹痛、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萎缩性胃炎: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
3.诊断:
非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胃黏膜活检。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胃黏膜活检显示炎症细胞浸润。
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胃黏膜活检。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变薄、色泽变淡、血管透见等表现,胃黏膜活检显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
4.治疗:
非萎缩性胃炎:去除病因、对症治疗。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根除幽门螺杆菌;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对症治疗。
萎缩性胃炎:针对病因治疗、对症治疗、抗氧化治疗、维生素治疗等。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根除治疗;胃黏膜萎缩明显,可使用胃黏膜营养因子;伴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需定期复查胃镜。
需要注意的是,萎缩性胃炎可能会伴有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有一定的癌变风险,因此需要定期复查胃镜,以便早期发现癌变,及时治疗。
总之,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虽然都是慢性胃炎,但在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如果出现胃部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