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病症,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可通过胆红素测定等明确诊断,治疗方法有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预防关键是产前、产时和产后的护理。
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需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一、基本信息
1.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
2.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不足;结合胆红素排泄缺陷;肠肝循环增加。
3.胆红素水平
总胆红素值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每日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胆红素足月儿<2周消退,早产儿<3~4周消退。
二、临床表现
1.生理性黄疸
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2.病理性黄疸
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黄疸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胆红素水平过高(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黄疸进展快,每天胆红素升高>85μmol/L。
三、诊断
1.病史
询问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日龄、喂养方式等。
2.临床表现
观察患儿的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情况,判断黄疸的程度。
3.胆红素测定
检测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以明确黄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4.其他检查
如血型、肝功能、TORCH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黄疸的原因。
四、治疗
1.光照疗法
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将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其余均裸露。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持续2~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7mg/dl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药物治疗
(1)苯巴比妥: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胆红素水平。
(2)肝酶诱导剂:能增加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3)白蛋白:可与胆红素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4)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3.换血疗法
(1)指征:胆红素脑病早期,总胆红素>342μmol/L(20mg/dl);已有胆红素脑病症状,总胆红素>257μmol/L(15mg/dl)。
(2)方法:换血量为患儿血容量的2倍,或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171~205μmol/L(10~12mg/dl),或患儿体重为1.5kg以下时换血量为150ml/kg,体重为1.5~2.0kg时换血量为130ml/kg,体重为2.0kg以上时换血量为100ml/kg。
4.其他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感染、溶血性疾病等。
(2)纠正酸中毒,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加强护理,保证患儿营养和水分的摄入。
五、预防
1.产前
(1)定期产前检查,了解胎儿的发育情况。
(2)避免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
(3)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2.产时
(1)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2)及时清理胎儿口腔和鼻腔内的黏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3)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产后
(1)早开奶,促进胎便排出。
(2)密切观察患儿的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情况,及时发现黄疸。
(3)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及时就医治疗。
六、注意事项
1.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精神萎靡、吸吮无力、拒乳、发热、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3.注意患儿的皮肤清洁,勤换尿布,避免感染。
4.母乳喂养的患儿,母亲应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5.定期带患儿到医院进行胆红素测定,了解黄疸的消退情况。
七、关键信息
1.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临床问题,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2.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不需要特殊治疗,会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则需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治疗。
3.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
4.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关键是产前、产时和产后的护理。
5.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遵医嘱治疗,定期带患儿到医院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