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潜伏期3~15天,一般5~8天,一般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疼痛、疲乏不适、胃纳差等,主要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迅速高热、三红征(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多样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型:(1)典型登革热:突然起病、畏寒、迅速高热(一般24~36小时达39~40℃),少数呈双峰热。头痛、眼球或眶后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腰痛,少数患者出现腹痛。极度疲乏,纳差。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胸、背皮肤潮红、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正常。热程通常为3~7日退热,部分病人在四肢、胸背可出现多形性皮疹,少数有出血倾向。一般发热持续时间短,有轻度头痛及全身痛、皮疹少、无合并症者,可诊为轻型典型登革热。(2)登革出血热: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2~3日后于四肢、面部、腋窝、粘膜可见散在性出血点,迅即融合成瘀斑。病情进展后有鼻觑、牙龈出血、消化道、子宫、阴道、泌尿道等1个以上器官出血。常见肝肿大而极少黄疽,红血球容积增高20%以上(由于血浆外溢,脱水而造成血液浓缩,浓缩程度越甚者病情越重),血小板低于10万/UL者。(3)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病人少数在持续发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恶化,出现皮肤变冷、湿润、烦躁不安、嘴唇紫钳、脉搏快而弱、脉压低(脉压差在20毫米汞柱或以下),血压下降甚至不能测出,休克期一般很短,如不及时抢救可于12~24小时内死亡,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预后严重。但如能及时正确处理,渡过危险期后可迅速恢复。
登革热原因有病毒感染、蚊虫传播、环境因素。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一.原因1.病毒感染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这是一种通过蚊虫传播的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登革病毒共有四种血清型,感染其中一种血清型后,再次感染另一种血清型可能会增加重症登革热
感染登革热后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等症状。1.发热体温可高达40℃,发热通常持续2-7天。2.头痛剧烈的头痛,可能伴有眼眶痛。3.肌肉和关节疼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严重时可能影响活动。4.皮疹可能出现红色皮疹,通常在发热后2-5天
登革热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的风险较低,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预防措施是控制蚊子滋生和减少叮咬,孕妇、儿童等高危人群需特别注意。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以下是关于登革热传染的
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不会人传人,防蚊灭蚊是预防关键。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以下是关于登革热病毒传播途径的具体分析:1.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分布于热带
预防登革热需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清除蚊子滋生地、使用防蚊措施、注意饮食卫生、旅行注意事项、及时就医和加强疫情监测等。1.清除蚊子滋生地:定期清理家中的积水,如花盆、水缸、水桶等。避免使用未覆盖的水桶或水盆储存水。定期清理地漏、排水沟和污水池。将储水容器倒置或加
乙脑和登革热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以下是一些预防乙脑和登革热的措施:1.防蚊灭蚊: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等防蚊措施。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日出后两小时和日落前两小时)外出活动。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服、长裤,并使用含有DEET等成分的驱蚊
登革热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孕妇、儿童、老人等高危人群需注意预防,如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登革热的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
预防登革热需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清除蚊虫滋生地、使用防蚊措施、检查修复漏水、避免与蚊子接触、注意饮食卫生和及时就医等。1.清除蚊虫滋生地:定期清理家居周围的积水,如花盆、水缸、轮胎等。避免使用未覆盖的水盆或水桶来蓄水。定期倾倒花瓶、水桶等容器中的积水。保持沟渠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不常见,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发生。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是控制伊蚊滋生,旅行者在流行地区应采取预防措施,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等,尚无特效疫苗,防蚊叮咬是预防的关键。1.登革热的症状:发热:突然发热,体温可高达40℃以上。头痛:剧烈头痛,可能伴有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