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预防方面,需积极治疗胆道疾病,避免酗酒和暴饮暴食。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胆石症、酒精、高脂血症、暴饮暴食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胰腺坏死、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急性胰腺炎至关重要。
一、诊断
1.症状:急性胰腺炎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疼痛通常较为剧烈,可放射至背部,有时还会伴有发热、黄疸等症状。
2.体征:腹部检查可发现上腹部压痛、反跳痛等体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实验室检查:
血淀粉酶和脂肪酶:是诊断急性胰腺炎最常用的指标,一般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72小时达到高峰,持续3~5天。
白细胞计数: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存在感染。
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炎症反应的存在。
血钙、血糖:血钙降低、血糖升高提示病情严重。
4.影像学检查:
B超: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积液等。
CT:对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准确性较高,可显示胰腺的形态、大小、密度等,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二、治疗
1.一般治疗:
禁食水:减少胰腺分泌,减轻腹痛。
胃肠减压:引流胃内容物,减轻腹胀。
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营养支持:早期可采用肠外营养,病情稳定后可过渡到肠内营养。
2.药物治疗:
抑制胰腺分泌:生长抑素、奥曲肽等药物可抑制胰腺分泌,减轻腹痛。
止痛:疼痛剧烈时可使用止痛药物,如哌替啶等。
抗感染:合并感染时需使用抗生素。
抑制胃酸分泌:奥美拉唑等药物可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胰腺损伤。
3.内镜治疗:
对于胆源性胰腺炎,可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或胆囊切除术,解除胆道梗阻,减少胰腺炎的复发。
4.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如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胰腺部分切除术等。
三、特殊人群的治疗
1.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的症状常不典型,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治疗上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各项指标,积极抗感染、抑制胰腺分泌等。
2.儿童:儿童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与成人不同,治疗上也有所差异。常见的病因包括胆道感染、腮腺炎等,治疗主要针对病因进行。
3.孕妇:孕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治疗上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如禁食、补液、抑制胰腺分泌等。若病情严重,需及时终止妊娠。
四、预防
1.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如胆石症等。
2.避免酗酒和暴饮暴食。
3.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胰腺疾病。
总之,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等。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对于特殊人群,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同时,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也非常重要,如积极治疗胆道疾病、避免酗酒和暴饮暴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