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神经精神因素、过敏、营养不良、气候等因素有关。其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好发于20~40岁的男性。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和病理检查。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
遗传因素:本病的血缘家庭发病率较高,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直系血缘亲属中,约15%~30%的人发病。
感染因素:因本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与细菌性痢疾极相似,有些人认为感染是本病的病因。
自身免疫反应: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本病并发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者较多,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使病情缓解,在部分患者的血清中可查到抗结肠上皮细胞抗体。某些患者感染肠道菌后,可与结肠上皮细胞抗原起免疫反应,损伤结肠黏膜,并且患者的淋巴细胞对胎儿结肠上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提示怀疑结肠炎的发生还可能与细胞免疫异常有关。
神经精神因素:有人认为精神因素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患者多有某些性格特征,对于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性差,属心身疾病一类。
其他: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可能还与过敏、营养不良、气候等因素有关。
饮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环境因素:溃疡性结肠炎在温带地区的发病率较高,且有在城市中发病率高于农村的现象。
过敏因素:患者对某些食物或药物过敏,可能导致肠道炎症反应,进而引发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受损,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遗传因素: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的人患病风险较高。
其他因素:吸烟、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也可能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
如果出现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结肠镜、病理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同时,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