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会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影响认知功能,导致头晕、乏力等不适,甚至危及生命,患者需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诱因、定期监测血压等。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其中多数与患者的体质、年龄或遗传等因素有关,临床称之为体质性低血压;部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与体位变化(尤其直立位)有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而与神经、内分泌、心血管等系统的退行性变化有关的低血压则称为原发性慢性低血压。
无论是急性低血压还是慢性低血压,都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影响认知功能、导致乏力、头晕等不适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低血压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低血压的类型和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低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饮食:增加盐的摄入,避免过度节食或减肥。
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卧床或久坐,适量进行有氧运动。
避免诱因: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长时间站立、热水浴等。
定期监测血压: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
总之,低血压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