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相关信息:
1.手足口病是怎么引起的?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肠道病毒有很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患者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2.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具体症状如下:
普通病例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3.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4.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患者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5.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生水,食用生肉等。
避免接触病人: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者,尤其是在发病期间。
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做好消毒工作:对患儿的粪便、呕吐物等进行消毒处理,患儿使用的物品要进行消毒。
6.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症治疗:发热患儿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治疗。口腔疱疹可使用口腔炎喷雾剂、利巴韦林气雾剂等药物治疗。手足疱疹可使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等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治疗。对于重症病例,可使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7.手足口病的预后如何?
手足口病的预后一般良好,多数患儿可在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预后较差。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8.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内治法: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情况,辨证论治,给予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等中药治疗。
外治法:根据患儿的症状,给予中药外洗、外敷等治疗。
针灸治疗:根据患儿的症状,给予针灸治疗。
推拿治疗:根据患儿的症状,给予推拿治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怀疑自己或孩子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家长应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和通风,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以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